食品生产企业的厂区道路
道路系统是厂区的基本骨架,规划时应与厂区总体布局方案同时进行,要满足以下要求:以用地功能组织为前提,充分考虑厂区的交通特点,建立主次分明、分工明确互不交叉、设施完整的道路系统;能满足管线布置要求,有利于城镇排水;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节约道路基建费用;考虑城镇环境和景观面貌;考虑城镇现状对道路系统规划的影响。
任何食品生产企业均应在交通便利的地方选择厂址,因为原料要及时进人,成品要及时运出,这就要求选址时,要考虑有较好的进、出厂区的道路。
食品生产企业厂区与市政连接的道路路面宜用沥青路面或水泥路面,进入厂区的道路应纳入食品生产企业的管辖范围,与厂区路面一样为沥青路面或水泥路面。因为进人厂区的土质路面,雨季会带人厂内大量的泥沙,风季则尘土飞扬,有碍食品卫生。在厂区道路两侧要进行绿化,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
厂区道路规划设计
根据运输货物性质、频度,设置厂区主干道、次干道或厂内运输道与人行通道等。尤其是运输量大,有大型货车频繁进出的工厂,其货运车道最好与人员通道分开,并有明显的安全标志。
企业场地上的车行道和人行道道路可铺筑成环形式、尽头式和混合式系统。采用混合式系统时,环绕建厂场地的主要部分应考虑至少有一条环形路。在尽头式道路的尽端,应使所用的运输车辆能够回车,回车场的面积不得小于12mX12m。当建筑物的宽度小于18m时,沿建筑物的单侧设置消防通道;在大于18m时,沿建筑物全长两侧设消防通道。
厂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的最小间距见实际,厂区道路的宽度及平曲线最小半径见实际。厂区道路路面应有一定坡度,道路两侧有排水沟,防止路面积水。道路宽度依主干道、次干道、人行道和消防道而异,厂区道路按运输量及运输工具的情况决定其宽度,通常主干道宽9m,支干道宽4<6m。
实际食品生产企业厂区道路边缘至建筑物的最小间距单位:m‘类别最小距离建筑物外墙与道路边缘间距无车辆出人时1.5有非机动车或电瓶车出人时3.0—4.5
有汽车出人时5.0—8.0
厂区围墙与道路边缘间距6.0—8.6
实际有关厂区道路主要技术指标单位:m
城市型路面宽,单车道3.52.0
公路型路面宽:单车道3.0—3.52.0
双车道5.5-6.03.5
车间引道宽度3.0—4.02.0—3.5
路肩宽度1.1.5
平曲线最小半径15.06.0
厂区道路的布置形式有:方格式、放射式、自由式和混合式。
第一,方格式。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条主干道,在主干道之间再布置次要道路,将用地分割成大小适当的街坊,适用于地形平坦的厂区。方格式的优点是所划分的街坊较整齐,有利于建筑物的布置和方向识别,交通组织也较简单灵活,道路定线方便。缺点是对角线的交通联系不便,布局也较呆板。平原地区的厂区大多采用这种方式。
第二,放射式。以厂区主要建筑作为放射中心,引出若干条放射性道路,围绕放射中心布置若干环形道路以联系放射道路。其优点是充分利用原有道路,有利于旧镇区与新镇区的连接,交通通畅。缺点是使街坊用地不规整,不利于建筑物的布置,灵活性不如方格式。
第三,自由式。道路结合地形变化布置,形成线路曲折不一的几何图形,适用于自然地形条件比较复杂的丘陵山区。其优点是土方工程量和。修建道路的投资少,缺点是道路曲度系数大(指两点间实际交通距离与两点间的直线距离乏比),不规则的街坊多,用地分散。
第四,混合式。道路结合用地条件,由上述几种形式组合而成。混合式具有前几种形式的优点,是一种较为灵活和理想的道路网形式。
本文转载自
冷库工程www.iceage-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