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达国家,大品种的加工比例很高,原料的规模效益明显。如在美国,洋葱收获量的20%用来规模生产脱水洋葱,葡萄干制作原料占收获量的25%。在我国,大品种的集中加工很少见,原料规模效益不明显。
在发达国家,针对各种大品种不同的物料特性,采用专用设备,加工方式也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而保证产品优良的品质。而我国的加工企业往往对不同物料特性的原料采用相同的加工设备、加工工艺,大大影响了加工的品质和效率。
加工保藏品种的快速发展带来加工机理和工艺研究方面的差距我国在最近20年内实现了肉、禽、蛋、乳、果蔬、谷物等产量和品种的飞跃性发展,为相应新品种的加工提出了新的课题。
我国生鲜食品加工业在加工保藏机理和工艺的研究方面是非常不够的。由于消费者对生鲜食品的质量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国外对生鲜食品在加工及随后的保藏过程中的变化格外重视,研究也非常深人。而我国在加工过程中色素、风味物质、营养成分的保存以及抑制褐变、外观控制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不小的差距。
研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①研究易加工品种的多,难加工品种的少,结果在产业化过程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不了;②针对某种生鲜食品原料,采用单一加工原理的多,对多种加工复合原理研究的少,往往出现采用哪种先进的技术都无能为力的现象;③侧重于某种加工技术的基础研究多,而从生鲜食品一些共同基础性加工机理着手研究的少,结果往往仅对某些具体的品种有效,但缺乏通用的加工规律研究,使我国生鲜食品加工业新品开发的形势一直不容乐观。
重视和投入程度方面的差距
美国农业总投入的30%用于产前,70%用于产后加工。包括干燥在内的农产品产后加工的产业化率在意大利、荷兰为60%,西欧等其他国家为50%左右,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之比,美国为3.7:1,日本为2.2:1,而我国仅为0.38:1。我国水果产后年损失率高达25%,而美国等发达国家仅为1.7%-5%。
目前,我国在生鲜食品加工研究投人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政府投人研究的经费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而加工需求主要来自缺乏投资实力的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事实上高校和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的长期不足是制约新品种加工机理和新工艺研究的主要障碍。
存在“重研究、轻应用”倾向,应用研究存在差距客观地说,我国大多数加工技术研究存在“从理论到理论”的基础研究特征(实际),显示了特有的“闭环”特点。然而这个模型对于工程和技术领域来说,是我们不期望的。“科学家为学术而搞研究”不可能取得对社会有益的技术进步。目前各大学研究课题的资助大都来自于政府部门,研究者几乎没有任何想在企业界寻找合作伙伴的动机。对于这些研究来说,发表他们的研究论文以及期望增加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成了他们研究的主要目标,因为这正是资金资助部门评价他们资助项目好坏的标准。很显然,这不是工程和应用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好的模型。
Mujumdar(2004年)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应用相互影响”的理想模型(实际),它描绘了大学与企业如何合作以促进有价值技术的转移。除了得到企业界与其他公共资源的切实研究资助以外,在科学研究的所有阶段,保持研究者与企业界人士的相互交流和合作都是必要的。如果研究者没有参与到技术应用的所有环节里,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交互式研究。研发结果的受益者(企业)也必定将其所获利润的一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回馈于学术界,以促进更广泛的科学研究与培训。
一个研究者获得一个研究思路
该研究者在某一同行评阅的杂志上发表他的研究成果另一研究者阅读了该文,得到了该思路并且发展了该思路实际基础科学研究的“从理论到理论”模型实际学术界应用基础或T程研究的“理论与应用相互影响”期望模型(Mujumdar,2004年)由于加工技术实际上是一个交叉和多学科的领域,如果没有最后在工业上得到开发应用,工程和科学研究的结果就没有太大价值,也很难得到实践验证。可惜的是,目前在我国,以大学为主体开展生鲜食品加工的研究成果评价体系过分强调研究论文被其他学者的“引用”(而不是应用),这对我国生鲜食品加工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现在的高级生鲜食品加工研发人才重要的是要拥有多学科的训练经历和能力以便在具有多文化的团队中工作,还必须能敏锐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冷库价格具有有效沟通的技巧,具有职业道德,具有创造力和创新性,有进取心和能够感觉到社会的需要。因此新一代的高级生鲜食品加工研发人才需要比老一辈学习更多的知识。然而,基于学位的工程教育的半衰期可能短于5年甚至会越来越短。这意味着高级研发人才必须明白终身学习和自我学习的重要性。但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存在不小的差距。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尚不具备美国和日本等国的雄厚工业基础和能力,我国工业界对国家研究与开发的贡献也相对不足。据报道,美国和日本工业界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分别占各自国家研究与开发总经费的72.5%(2009年)和62.3%(2008年),我国仅占48.8%(2009年)。
我国生鲜食品加工业发展对策
提高大品种的加工比例和加工产量
“提高我国现有大品种的加工比例,提髙国际市场上加工大品种的销售”应作为我国生鲜食品加工行业近期的奋斗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应大力推广大品种的规模种植,使我国现有大品种的加工比例达10%以上,而在国际市场上使大品种的销售比例翻倍。在此基础上,研究专为某种大品种物料设计的加工工艺和设备。
重视生鲜食品加工前沿技术研发
从生鲜食品加工的共同基础性加工机理着手研究,得出一些通用的加工规律,为开发通用性强的加工设备提供技术基础。
大力推广“长效产学研”的研究模式以弥补投入不足在目前的研发体系结构下,我国必须大力推广“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弥补政府投人不足,尤其值得推广的研究模式是长期在同一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长效产学研”模式),既可利用产业资金加快生鲜食品加工领域的创新研究,还可增强成果转化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为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和提高核心创新力,2001年始,江南大学与浙江海通食品集团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海通食品集团国家级技术中心成立了“食品制造新技术”联合研究所,建立了“长效产学研”
本文转载自
冷库价格www.iceage-china.com